近日,《光明日報》(2023年1月4日第7版)以《新年新出發,各界青年暢抒心聲——挺膺擔當,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為題,對合肥供水集團“雷鋒精神”聽漏隊隊長張楊進行報道,充分彰顯基層一線青年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華年的“青春范兒”。
近日,張楊也光榮當選安徽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表示,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將積極建言獻策,認真履職盡責,認真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諾言,努力交出民呼我應的高質量答卷。
張楊,男,1993年出生,中共黨員,合肥供水集團供水搶修(服務)中心檢漏科科長兼“雷鋒精神”聽漏隊隊長。2018年,張楊主動加入“雷鋒精神”聽漏隊,在更精彩的基層舞臺擔起更光榮的使命。他憑借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攻堅克難的闖勁,在聽漏工作中深鉆細研、默默耕耘,先后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工匠、安徽省城市供水管道檢漏技能競賽一等獎、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合肥青年五四獎章、合肥市最美家庭等榮譽。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這就是新時代合水青年的模樣。
報道全文如下:
2015年7月,我從安徽建筑大學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進入合肥供水集團。2018年,我主動報名加入“雷鋒精神”聽漏隊,成為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工作環境從辦公室變成了大街小巷,工作裝備從電腦變成了聽漏儀,工作時間也成了24小時待命。
為了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聽漏工,白天我跟著師傅們出門聽漏,學技術、學手藝、學經驗;晚上總結白天聽到的典型漏點,反復琢磨案例、查閱資料。
為避免白天噪音對聽漏的影響,我們的工作一般從晚上10點開始,持續到凌晨兩三點鐘。每次聽漏作業都要步行至少10公里,掀開近40個窨井蓋,用手中的聽漏棒和聽漏儀從放大幾百倍的聲音中分辨與漏水相關的噪音。夏天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冬天則頂著嗖嗖寒風一路前行。有些難度較大的漏點,我們需要用手持電錘逐個鉆孔進行探測,如果遇到雙層混凝土地面,鉆一個孔就得20來分鐘,一連要打10來個孔。兩個多小時下來,不但手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身上也常被搖擺的電錘撞得青一塊紫一塊。
記得2020年夏天,合肥市董鋪水庫邊有一處大口徑管道突發漏水,由于管道埋設深、壓力低,漏點探測難度非常大。我和同事們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排查,十幾天連續作業,鉆通了幾百個深孔,才發現了一處僅有小拇指粗細的漏點。那一刻,大家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以前,聽漏這門技藝通常都是靠老師傅手口相傳,培訓周期長,培訓效果很難評價。2020年,在集團公司大力支持下,我們謀劃設計了安徽省首家管道工實訓基地,為聽漏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平臺,以理論加實操的方式,大大縮短了培養周期,得到業內高度認可。我們還先后開創了余氯比色法、簡易水質法等多種全新聽漏方法,聯合高校開展了多項聽漏新技術專項實驗,建立起一套全新聽漏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入聽漏隊以來,我和隊員累計檢出漏點6000余個,定位準確率達99.8%,節約水量7000余萬噸。正是由于漏點的準確定位,供水管道維修從過去常用的“開膛破肚”變為今天的定點“微創手術”,更好地保障了市民們的用水安全。
跨年夜里,我和隊員們還在忙碌著。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青年黨員,我會學習老一輩共產黨人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把為民服務作為至上榮光,繼續為城市供水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文章鏈接: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bb986af551bc42ce9aa6e5d3787e019d